联通主义理论视角下小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实施方案
苏州市彩香实验小学
一、课题的提出
1.网络时代的来临。互联网的广泛运用决定了学习工具、方式与学习资源的巨大改变。一方面,网络的出现,带来了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互联网为人的自我学习提供了无限的学习手段,搜索引擎,各种网站,在线图书,各种知识分享工具,各种学习工具,各种电子设备和终端,使当今的学习更具开放性和多元化。但另一方面,互联网时代人类的学习却也存在着两大困境。其一是信息超载。所谓信息超载,是指信息接收者或处理者所接收的信息超出其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如何处理海量信息,让它们成为对自己有用的知识,是每个人将要面临或正在面临的一大挑战。其二是知识碎片化。这是指我们获得的知识不再完整、系统,而变为零散、无序和互不关联。如何将碎片化的知识,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加工整理,与原有的知识体系相互整合,形成新的个人化知识体系,是我们面临的另一大挑战。在这一背景下,加拿大学者乔治﹒西蒙斯和斯蒂芬﹒唐斯提出了“联通主义”学习理论,从全新角度阐述了在信息大爆炸时代如何学习的问题。而我们认为,人的学习能力,诸如对知识的筛选,对知识节点的连接,对各种知识碎片的整理能力决不是与生俱来,需要从小培养。因此,这一理论的出现,为我们研究新时代背景下小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2.对学生学习能力的研究一直我校教育科研工作的一个重点。学校的“十一五”“十二五”课题持续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十二五”课题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的教学活动,强化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为此次“十三五”的课题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及实践基础。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联通主义理论”
“联通主义理论”最早由乔治﹒西蒙斯在2005年提出,其核心思想包括四个方面:知识观、学习观、创新观、实践观。它强调“知识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它就如管道中的石油,不断流通,管道就是联通的各个节点。”“知识是以片断的方式散布在网络中的”“学习是一个连续的、知识网络形成的过程,学习的重心不再是知识内容本身,而是在创建个人学习网络的行为之中”“建立个人学习网络后,在网络中的各个联通的节点要及时更新”“书本上的知识都是‘历史’,要传授给学生最新知识,那么教师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指导他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帮助学生建立个人学习网络”。可见,学生个人的学习网络对他们的终生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小学生,因此,本课题中的最终目标便是通过课程中单元的重组、归类,相关课程的整合,课程与互联网源的整合,将特定节点与信息资源建立连接,帮助学生在进入学习过程伊始就逐步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学习网络,为将来在互联网时代的真正高效的自学奠定基础。
2.学生的学习能力
西蒙斯提出 “学习的最终目标是发展学生‘做事情’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一种实践技能(如使用新软件、工具的技能,也可能是某种运动技能)或其他在知识时代发挥着重要作用的能力(自我意识、个人信息管理等)。学习不仅是获得技能和理解,还包括行为。学习过程不仅是消化知识的过程,同样也是创造知识的过程。课程是学习的主渠道,但学习还发生在许多不同的方式中,比如传统的课外书本的阅读,现代的微信、博客、网络搜索,都是学习。那么对小学生而言呢?学习能力便是能通过课内、课外、网络等各种途径获取知识,有效整合各种复杂、碎片化、分布式的信息,聚合学习过程中的大量碎片,建立起了个人学习网络的能力。
三、主要观点及依据
1.建立学生的学习网络。学习是与特定节点和信息资源建立连接的过程,要帮助学生学会自主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西蒙斯认为“管道中的内容比管道更重要”“学习,即连接的建立和网络的形成”。教师就要从小为学生铺设这样的学习的“管道”。中山大学教授王竹立也依托于这一思想,于2015年提出了新构建主义学说。他在《碎片与重构:互联网思维重塑大教育》明确表示:“知识的碎片化是由学习的碎片化造成的,解决之道是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建构个人的知识体系,而不是盲目跟从前人确定的学科知识体系”。具体来说,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五大技能,即:教会学生如何搜索、教会学生如何选择、教会学生如何思考、教会学生如何交流、教会学生如何写作。根据上述指导思想,新建构主义教学法主张鼓励学生在课外通过网络开展丰富多彩的个性化的自主学习;通过课堂上的分享与交流,选择大家共同感兴趣的内容开展协作与探究,进一步深化学习;在老师的示范与指导下,逐渐实现知识碎片的加工与整合,构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最终实现知识创新。
2.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师是课程的促进者,影响和塑着学生的学习网络,所以,教师要树立起一种更开放的课程观,将传统教育与网络教育很好地进行融合。利用传统课程的教学流程作为“线索”,引导学习循序渐进地向前推进。在开放的课堂上,教师应该充分保障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的权力和时间,允许学生按照个人兴趣爱好或需要开展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鼓励学生将碎片化知识进行整合,实现零存整取的目标;在学生遇到困难、感到困惑的时候,教师应分享个人的网络学习经验,示范自己的碎片整合过程;在活动进展不顺利的时候,积极介入推动活动的顺利进行。
3.创新学生的学习模式。新建构主义教学法是课堂教学与网络学习有机整合的新模式。一方面,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通过模块化教学,强化知识体系的建立,连接知识与知识的各个节点。同时,鼓励学生通过网络获取信息与知识,并与面对面学习交流有机结合起来。具体来说,在课前应该鼓励学生围绕某一开放性主题,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在课中则要求学生分享自己的所学,并发现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开展协作与探究;课后则继续借助网络来进行协作与探究式学习,以实现零存整取、构建个性化知识体系的目标。
四、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1.意义建构,打通节点,实现知识碎片的整合,建立个人学习的网络。
2.巧用网络,资源整合,打造学生学习资源库,提高资源筛选的能力。
3.转变观念,创新模式,尝试合作探究式学习,打造融合开放的课堂。
(二)研究内容
我校历来十分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十一五”“十二五”课题研究基础之上,本次课题根据当前网络时代的特性,将目光聚焦于网络时代下的课堂模式,学习模式,课程整合,信息筛选等问题。
子课题一:课堂联通,建立个人学习网络。
研究要点:
1.重组教材,模式教学,通过思维导图,零存整取,建立学习网络。
王竹立指出,模式“是指隐藏在事物之中的一种内在规律,找到这种规律可以指导我们预测和应对同类事物”,而模式识别就是发现规律,并用文字符号进行加工整理,形成方法。个人学习网络更强调连接的建立。纵观我们的教材,知识点往往分布于每学期的各个单元之中,学生通过每学期的学习,在头脑中建立了一个个小小的知识的节点,但这远远不意味着对这一知识的牢固掌握。西蒙斯认为:为了促进持续学习,我们需要不断地培养和维护连接。所以,本次研究过程中,我们试图通过教材重组,单元重组,以“思维导图”为媒介,零存整取,帮助学生随时随地进行知识之间的连通与重构,构建个性化的知识体系。
2.打破界限,学科整合,通过合作探案,打通节点,实现知识流通。
网络时代决定了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要根据新的时代而作适应性的调整。西蒙斯认为:书本上的知识都是“历史”,要传授给学生最新的知识。而这些分布式、复杂信息环境中,老师的作用便是聚合,实现学生人个的简单联通。由于知识点本身就跨越学科限制,所以,学科的整合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何谓“有效整合”。“有效整合”应是指各个局部重新加以整顿组合,以达到优势互补。当然,针对小学生,我们并不主张全开放式的合作与探究,而主张在教师促进下的合作与探究:在全班共同学习的主题或内容选好之后,教师根据主题或内容的复杂程度,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开展协作学习。特别是对于没有现成或固定答案的开放性、综合性主题或内容,更可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或探究性学习,以求得问题的解决。研究中,我们将通过学校自主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加以实施。
3.课后延伸,分享交流,通过网络手段,自评互评,实现有效互动。
课程不是学习的单一渠道,事实上,网络时代的学习发生在许多不同的方式中,博客、微信、网络搜索等。所以,我们鼓励并帮助每个学习者建立自己的交互空间,比如博客等,借助这些网络身份与其他学习者联通,真正实现知识的流通。在此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知识联通的能力,持续对话的能力以及逐步领会他人知识的能力。
子课题二:资源联通,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研究要点:
由于我们的研究对象是小学生,面对浩瀚的网络资源,学生更加不具备各种资源的辨别能力,所以,研究过程中,我们将着力分年段分学科打造各类学习资源及教师教学的资源。通过各种资源的联通,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
五、研究方法和对象
(一)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收集和学习有关西蒙斯“联通主义”理论以及王竹立的“新构建主义”学说,借鉴一些先行学校的实践经验,为研究提供理论及实践依据。
2.行动研究法。跟踪课堂中教师自己教的行为和学生学的行为,研究出一个适合于小学生的“联通”模式。
3.经验总结法。在研究中和研究后采用经验总结法,总结出正确把握预设与生成的对策,并反复实践。
4.调查研究法。通过采用问卷、咨询、测试等形式,对全校二至六年级学生的学习的现状,互联网的运用能力进行全面的调查,通过对不同层次学生学生网络行为的分析,了解网络环境对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水平的影响,为本次课题研究提供具有参照价值的依据,帮助研究决策层面所应解决的实际问题。
4.个案法:对于研究中出现的有价值的典型范例进行研究。
(二)研究对象
学校全体学生
六、研究过程(2016年9月—2019年9月)
(一)前期准备阶段(2016年9月—2017年9月)
总结学校“十一五”“十二五”课题的研究成果。收集与学习西蒙斯联通主义理论及王竹立的新构建主义学说的有关文献和资料,成立子课题组,撰写研究思路,制订研究的实施方案和各子课题研究计划,并对方案加以论证。确定子课题组成员名单。通过前期测试及调查做好人、财、物、时、信五个方面的准备。
(二)研究实施阶段(2017年9月—2018年9月)
1.研究课内板块教学模式。分年段分学科梳理各个知识节点,形成各学科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尝试通过学科课堂板块教学模式打通学生的各个知识点,利用课堂实现学生各节点的联通,为学生人个学习网络、知识体系的建立打下基础。
2.研究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模式。以学校的研究性课程为载体,尝试打破学科界限,整合学科资源,引入思维导图,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师尝试打破教材的禁锢,与学生共同商讨学习主题,让学生围绕主题分享自己的已知与未知,提出个人的学习愿景,并以此进行配对或分组交流,组内围绕共同感兴趣的问题,进一步确定学习内容和计划,开展协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教师利用课程选择合适的时机继续开展分享和交流。我们试图通过研究,让学生的合作与探究围绕建构个性化知识体系进行,而不是为了完成某个学科的教学任务或教学目标,建立起更开放的课堂。
3.研究线上线下交互的学习模式。个人学习和组织学习是一个相互整合的过程,而网络为这种整合提供了一个高效的手段。我们通过校园网鼓励并帮助每个学习者建立自己的交互空间,比如校园博客、QQ群等,为学生课后的交流提供保证。在此基础上,创新作业的方式,比如利用各种空间完成合作探究课程之后的收获成果,微信命题作文等,积极鼓励学生网上交流互动。通过资料的积累,逐步建立并充实资源库内容。
(三)结题鉴定阶段(2018年9月—2019年9月)
汇集研究资料,各子课题着手进行全面总结,进行理性层面的规律性总结和典型案例的实证性验证,撰写子课题的工作报告和总课题的研究报告;结集论文汇编,召开研究成课鉴定会,接受课题研究成果鉴定组的评估鉴定。
七、预期研究成果
|
成果名称 |
成果形式 |
完成时间 |
阶段成果(限5项) |
建立课题专题网站 |
网络共享、市区推广 |
2017.9 |
课型优秀教学设计或案例 |
资源呈现、发表或获奖 |
2018.9 |
课型的教学实录与分析 |
发表或获奖 |
2018.9 |
课型的教学反思 |
呈现、交流、发表或获奖 |
2019.5 |
结题报告一份 |
资源呈现、发表或获奖 |
2019.9 |
最终成果(限3项) |
市区级专题研究公开课 |
公开课展示 |
2019.9 |
课题论文20篇左右 |
发表或获奖 |
2019.9 |
八、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
研究组成员由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组成。他们都曾经参与过课题研究,其中一些老师曾参加过教学、教辅用书的编写,几十篇论文发表或获奖,是苏州市、区教坛新秀与教学能手,他们的参与能发挥较好的骨干和带头作用。
学校在行动计划开展的三年中,保证所需的各项经费,包括专家咨询费、资料、印刷费、上网费、研究人员劳务费、研讨会议费等;提供所需的各种设备。
学校为教师开展本行动研究充分提供时间、政策及其它条件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