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科研 >> 教研动态 >> 正文

■ 对话式阅读教学的三维构建

2005-09-06 作者:李胤 点击: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交流是双向互动的。这里的“对话”所蕴含的是一种教育理念,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如何在轻松惬意的对话过程中完成阅读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师生双方的和谐共生与发展。本文就教师课堂语言的特性,学生学习方式的自主独立性,文本课程的丰富性,浅谈如何构建对话式阅读教学。

一、教师课堂语言的“三性”

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激而发灵光。语言,人类交流与沟通的桥梁,课堂语言的优劣,直接关系到阅读教学质量的高低。对话式课堂语言有什么特性?本人认为要注意语言的平等性、教育性、艺术性这三方面。

(一)、平等性

新的课标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双方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是因为在新形式下,教师角色正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已由传统意义的知识传递者与目标管理者,转化为心理诱导者、方法引导者、学习指导者,所以要实现课教学的民主化,必须从语言的平等性入手。

平等,意味着相互尊重,表现为“蹲下来身跟孩子说话”,在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方面,教师要以亲切的语言、商量的语气,护犊般的语句来评价与激励学生的每一次语文实践活动。如下面的课堂用语,就是语言平等对话的一些实例:

①、刚才同学们朗读课文真不错,能允许老师来读一下吗?

②、你读得很正确,要是声音再大一点就更好了。

③、老师被你读得感动了。

④、这首诗你能配上画,说明你注意了观察,发挥了想象,真是“图文并茂”,相信你一定能背诵出来。你来背诵一下好吗?

⑤、喔!你觉得这个问题很重要,要强调一下吗?(对重复回答问题同学的评价)

(二)、教育性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课堂语言应具有教育性是不言而喻的。教师的语言具有教育性的首要表现是:教师在课堂中的每一句话,都应以崇高的理想,执着的信念为内涵,充满激励与启迪。而不应将生活中的压力,人事中的不满、社会中的不公,发泄在学生身上。甚至把学生当“出气筒”,动辄发脾气,耍威风。在新课标下,教育性的对话有更深层的意义,它更好的体现在对学生的激励鼓舞,更好的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挖掘课文中的德性因素,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在“润物细无声”中以情感人。

如教学《丰碑》时,不少同学为老军需处长的舍已为人的崇高精神所感动,情不自禁为他写碑文:为集体,为抗日胜利,舍己为人的军需处长永垂不朽。(某生写)教师此时相机诱导: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军需处长的死是----重于泰山(生齐答)。

如教学《最后的辉煌》时,不少同学表示要学习诺贝尔那宽广的心胸,为世界进步而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教师此时深情地朗诵名言:科学是无国界的,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并引导:诺贝尔有自己的祖国,但他不仅是为了自己的国家考虑。他是为了----全世界人民(生答)。所以诺贝尔是属于----全世界的(生齐答)。

这样,学生在学语文的过程中完成了学做人的目标,实现了启智与明理的有机融合。

(三)、艺术性

教育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必须有较高的语文素养,在新课标的环境下,要求教师要有宽广的心灵,良好的表达口笔头表达能力,善于心理辅导。试想一个教师语言无味,学生听来味同嚼蜡,语文素养又何从提高。如果一个教师能口吐珠玑,出口成章,学生长此以往在此熏陶下,语文素养自然会与日俱增。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语言的艺术化方面下功夫,形成自己的语言艺术表达风格,如简洁雅致,短小精悍,富有启发性等。请看下面的导语:

如果把诗歌比为锁,散文比为门,小说比为窗,阅读比为金钥匙,我们拿着金钥匙,打开诗歌这把心锁,叩开散文这重木门,推开小说这扇大窗,放眼望去,文学的百花园里,万紫千红,满眼皆春。(阅读课导语)

神笔追马良,疾书胜右军。同学们,好的书法是人生的一种享受,是美的体现,为了品尝这个甘甜的果子,让我们从写好每一个字开始(写字课导语)。

富而思进,更上一层楼;人穷志不穷,奋发图强,来自五湖四海的孩子们,只要努力,成功一定是你们的。(班会课导语)

三思方举步,百折不回头。学习上就是要有多思考的习惯,不怕困难的勇气。(语文实践课导语)

二、学生学习方式的自主独立性

当前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学生一跨进校门,一走进课堂开始,就受到传统阅读教学填鸭式的影响,教师满堂讲、满堂问,或者串讲加提问,年长日久,学生养成了“听讲”的习惯,课堂中单纯依赖老师,学习比较被动,习惯于服从,习惯于等老师发号指令,习惯于按老师规定的框框去思考。老师叫读就读,叫想就想,叫读什么就读什么,叫想什么就想什么,学生是听懂的,不是自己读懂的。在知识获取上完全依赖于老师的“讲课”。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自主探索的欲望消失,退化为“知识的容器”,老师讲课的“忠实记录者”,这些都是我们不愿看到的。

而在对话式课堂中,强调的是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独立性。自主性首先表现为学生应有自主探究的欲望和需求,而这种欲望和需求,是先要教师在创设融洽、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的前提下,对学生以激发、激励后生成的。自主性又表现为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能根据推理与想象,主动的与文中的人物、动物、植物进行对话。教师在此过程中可辅助性的呈现一些思维训练题,而重点则在于学生的自读自悟。

如常见的思维训练题:

小燕子是春天的使者,你能对它说些什么吗?(《燕子》)

本学期你了解了许多历史人物,你喜欢谁?并说说理由。

你能想象出琥珀中两个小动物之间的对话吗?大胆写下来。(《琥珀》)。

独立性表现为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是通过独立阅读、独立体验、独立探究来完成的,这期间要求学生必需经过大量的阅读实践,“少做题、多读书”,在与文本对话过程中体会作者的喜怒哀乐,体味自己的情思遐想,体验审美后的情感愉悦。

小学生的自控能力相对低下,加上贪玩好动,除个别天生的读书迷外,大部分学生对读书的“需要”还须老师的循循善导,适时地“加温”。为保证“读书”时间,教师应对课内的文章,主张长文短讲,短文精讲,节省更多的时间让学生阅读,甚至把课外阅读列入课程表,每周开设两节“自由阅读”课,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读物,自由阅读,自由笔记,形式不拘一格,有时空间不求统一,可到阅览室、可在教室、可到操场的树阴下。让学生在浩瀚的书海中自由地畅游。

三、文本课程的丰富性

语文课程的文本,不能局限于语文课本,应向社会、自然、生活、网络、课外书等方面扩展。如校内课程资源中的实验室、图书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德育实践基地,校外课程资源中的图书馆、博物馆、工厂、部队、农村等广泛的社会资源及自然资源。信息化课程资源中的因特网、校园网等。让学生不仅与书本对话,还与大自然、社会、生活、网络进行对话交流。

其中教师也是一个“活生生”的文本,因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所以要求教师在与文本(作者)的对话过程中(即教师的备课),能充分领悟作者的思路、体验作者的感情、学习作者的方法,将这些感悟积蕴心底,适时的深入浅出的与学生一起对话、交流、分享。

因此,学校、教师都要树立大语文的教育观,创设丰富的课程文本,如可开设讲故事比赛、学用成语、古诗赏析、演讲、辩论等阅读课型。还可以利用人的从众心理,创设读书的大环境,形成读书的好风气。如学校可利用一切可利用空间,开设读书廊、文化厅、阅览室,张挂关于读书的名言名句。在教室里为每一个孩子开设小“书柜”,把自己喜欢的书、报刊装进书柜,保证“资源”充足并不断补充新“货源”,资源可独享,更提倡共享。另外,班级适当订些“少年报”、“语文报”“红树林”等多种读物供学生选择阅读,布置了“读书园地”“展示平台”,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篇章、段落或读书心得都在“读书园地里”、“展示平台上”展现,以便互相交流,还可以在校园网上下载文章供学生赏析,“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学生置身于这样一种氛围,能不受感染吗?

在对话式阅读教学中,教师、学生、文本之间是“三位一体”,互生共长的。一方面,要求师生之间加强对话与交流;另一方面,又要留有充裕的时间让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对话,同时师生双方又要不断挖掘、拓展、创新文本课程,以满足更深层次的对话需求。

我们崇尚对话,这是因为只有对话,才是真正的引导;只有对话,才能走进心灵;只有对话,才能彼此接纳,只有对话,才能相互造就。

上一条:作文教学四部曲

12

学校简介

彩香实验小学创办于1983年,1993年,根据金阊区教育局安排,学校在菱塘新村建立分校,到1998年,在谈家巷建立又一分校。之后,学校统一规划部署,将学校分为三个校区:本部校区(菱塘新村)、西校区(彩香新村)、东...

苏州市彩香实验小学校[版权所有] 苏ICP备 06058648号   学校地址:苏州市姑苏区彩香一村三区   监督举报电话:68703596       监督举报邮箱:szcxsyxx@163.com

扫一扫分享